足踝結構就像底架一樣,把人體支撐起來,並讓人類得以行動。人體步行時,需承受來自身體重量及地面反作用力的雙重負荷。根據運動醫學研究,以一個60公斤的人來說,在正常的活動下,一天足部所需承受的累積壓力,可以達到600~1200公噸。這些看不見的負荷,藉由足踝→膝→髖、臀→腰、背、頸椎的力學傳導,讓全身共同來承擔,也因此會對全身的骨骼、關節、肌肉…等結構,產生重大的影響。

由於足踝是第一個承重的關卡,足踝的結構,大大影響了身體後續力學的傳導。足踝的結構正常,兩條腿就容易平均的承受負荷,受力後的傳導途徑也能較為順暢,不會偏重在某一個關節或部位。若是第一個關卡有問題了,就容易使負荷集中在某部位,時間久了,該部位往往承受不了而產生痠痛反應(常見的像足底筋膜炎、足踝、膝蓋、腰背痠痛)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筋骨已不再年輕了,承受力越來越差,一旦有上述的問題,脊椎間盤、關節磨損的傷害也容易惡化,到最後回不去了,就只好以開刀或換關節收場。

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,步行活動的總時間也隨之增加。因此「 足醫學 」逐漸受到全世界重視。現代醫學研究發現,步行功能減退了,人體衰老的速度就會加快。然而國人對於足踝保健的觀念尚不深刻,對於自身的「足踝結構」不甚明瞭,所以往往容易穿上不適合自己的鞋子,經常是在不知不覺中,傷害了自己的筋骨,逐漸損耗身體的「老本」。

「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」,人生要走的精彩,就要好好的照顧您的「腳骨」。

林慶恆 院長
林慶恆 院長
經常受邀至各種宗教、社會、公益團體演講,將古老中醫智慧與現代醫學結合,深入淺出,推廣現代中醫養生常識及保健DIY。 二十年餘年來已參加過數百場義診活動,最遠曾赴非洲義診,對於公益活動不遺餘力。